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中建設計集團有限公司直營總部副總經理、總工程師 吳宜夏
2020年是我國向脫貧攻堅發起總攻、奪取全勝的決戰之年。2020年也是充滿特殊考驗的一年,新冠疫情全球肆虐,國際風云動蕩不安。但這一切都沒有改變黨中央對人民的承諾,打贏脫貧攻堅戰役的決心不會動搖。到今年2月底,全國832個貧困縣中共有601個宣布摘帽,179個正在進行退出檢查,未摘帽縣僅剩52個,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基本得到解決。貧困群眾“兩不愁”質量水平明顯提升,“三保障”突出問題總體解決。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下,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8000多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1.7%,創造了人類減貧歷史上的奇跡。這成就背后,凝結著習近平總書記的巨大心血,飽含著280多萬駐村脫貧干部的辛勤付出,融匯著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強大合力。
吳宜夏委員參加市政協組織的為貧困地區直播帶貨活動
脫貧攻堅的決定性成就又一次向我們證明,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無論是按照總書記部署有序推進的脫貧工作,還是新冠疫情這樣的遭遇戰、阻擊戰,我們的黨和國家都經受住了考驗,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共產黨高瞻遠矚、引領全局的戰略高度和卓越的執政能力,書寫了人類歷史新的篇章,構建了社會發展新的坐標系和里程碑。“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闡明脫貧攻堅的偉大意義,表明了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核心價值觀,也體現了我黨執政為民的堅定決心。中國共產黨也用行動和結果向全世界證明了我們黨對人民言而有信、行有所為。有這樣的黨作為前進道路上的領導者,我們的內心就無比堅定,對未來充滿信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宏偉藍圖就一定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就一定會實現。
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是我黨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的一次全面“升級”,對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具有創新性、系統性促進作用,是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又一次充分體現。脫貧攻堅上下一體、舉國同行的舉措在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是難以實現的。而在我們偉大祖國,從基本方略、組織調度到政策保障,一系列全方位、精準化的戰略戰術和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勝利,淋漓盡致地體現了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脫貧攻堅創造的奇跡是精準決策、嚴謹執行、科學方法、系統努力的結果,考驗了我們的政策體系、管理體系、責任體系、資源體系、人力體系、監督體系、考核體系,體現了中央在金融、財政、土地、設施、交通、教育、科技、人力等方面快速的執行力和高效的組織力。
吳宜夏委員2019年在貴州省臺江縣長灘村調研,為這個村做鄉村旅游發展規劃
習近平總書記對“脫貧攻堅”這顆“初心”的堅守,體現了他“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赤子之心。“脫貧攻堅,是我心里最牽掛的一件大事”,“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花的精力最多”。十八大以來的7年間,從黃土高坡到草原牧區、從茫茫林海到雪域高原,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都留下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他把黨中央的關懷送到貧困群眾的心里,把群眾的心愿轉化為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總書記的“初心”告訴我們,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也是未來中國長治久安、安定團結的必要基礎,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充分體現。一切為了全體人民,一切來自全體人民。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我們的社會主義道路才會行穩致遠。
脫貧攻堅越往后,難度越大。如“三區三州”地區,是“貧中之貧、艱中之艱”,基礎條件薄弱、致貧原因復雜、發展滯后較多、公共服務不足,造成脫貧難、返貧易。脫貧地區產業發展難度大、發展要素缺乏、后期鞏固脫貧成果的投入仍然較大,實現脫貧效果可持續性的任務也非常重。同時新冠肺炎疫情,貿易爭端等不利因素疊加,帶來了新的嚴峻挑戰。怎么建立長效機制,我有幾點思考。
吳宜夏委員參加2019年10月16日“第三屆中國旅游目的地暨紅色旅游投資聯盟大會”,發表《思變·求新—新時代紅色旅游的新思考》的主旨演講
一、脫貧攻堅應該和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等國家戰略有效銜接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今年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脫貧工作重心將從絕對貧困的集中攻堅轉為相對貧困的日常幫扶。脫貧攻堅應統籌納入鄉村振興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探索科學發展模式,減少區域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要加大農村產業建設,增加農民家門口的就業崗位,要高質量發展特色小鎮、特色小城鎮,推動城、鎮、村的均衡協同并進,實現貧困地區人口、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與大數據、5G等信息技術結合,利用“新基建”契機加快培育新型發展載體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打破了地理空間的限制,可以使過去交通不便的“綠水青山”變成新發展理念引領下的“金山銀山”。在高科技的幫助下,貧困地區可以更加科學準確地摸清“生態家底”,更加有利于特色產業的集中打造,也會更有效地助推區域性特色品牌獲得市場關注。同時,用互聯網和5G技術建立完善的監測跟蹤制度,也會及時發現問題,消除返貧隱患。
三、加大產業項目與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植力度
貧困地區脫貧最根本的還是要發展。繼續加大已脫貧村的產業項目建設,大力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按照“三產融合”的理念、大力培育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拓寬貧困戶增收渠道。各級政府應當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和其他相關行業部門資金,不斷完善農村道路、水利、環保、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村基本醫療、養老服務等公共服務能力。
四、繼續加大農村教育培訓投入,豐富教育手段與內容,讓農民從新知識中獲得新技能
建立農村貧困地區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機制,確立教育投資是國家基礎性投資、生產性投資的理念,加大對農村貧困地區教育投資力度。提升脫貧人口人力資本質量,規范發展和提升農村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水平,開展有針對性的、適用實用的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減少因教育致貧、返貧現象。加強電商、信息化等新型產業形式的培訓,培養新型農民,鼓勵和引導農民創業、就業。
延伸閱讀:
掃描二維碼 關注北京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