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上旬,普及美學公益基金會出臺了《普及美學學術獎勵暫行條例》和《普及美學學術資助暫行條例》,計劃對普及美學有貢獻者進行獎勵,得到國內美學界的肯定;9月26日,首屆美學高端戰略峰會在南京召開;9月12日,四川文藝出版社與北京市美學會在國家圖書館聯合召開《普及美學原理》學術研討會;8月27日,金華廣播電視大學普及美學教育實踐基地掛牌成立……這一系列活動,都有一個人忙碌的身影,他就是普及美學的倡導者——邱偉杰!而他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金華人,成為從八婺大地走出去歷盡滄桑、對人生進行深入思考和總結的典型代表。
普及美學的癡謎者
邱偉杰從大學畢業后就出去闖蕩,在市場風云中通過理論和實踐的磨合、歷練,對美學藝術哲學有了獨到認識。他在社會上多年開展美學實踐活動,孜孜不倦地拜師學習,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
自2018年以來,他開始關注普及美學的思想整理和學科建設工作。據他身邊的朋友介紹,這些年,對他來說,每天十幾小時的學習、筆耕是家常便飯。正是這種拼勁和闖勁,使得他這些年在美學領域的研究收獲頗豐而且在美學界嶄露頭角,先后出版了《美的人》《味的人》和《漫畫美的人》等散文、通俗讀物,從東方美學層面對人之美進行了藝術哲學的思考;尤其是在2019年12月又出版了《普及美學原理》一書,受到王蒙先生的傾情推薦,并得到國內多位知名學者、作家和理論家的肯定,認為其普及美學研究已自成一體。
著書立說有了一定基礎之后,邱先生又把注意力放在理論的普及和推廣上來。去年,北京市美學會和哲學會在北京大學召開普及美學工作會議,按照會議精神,普及美學工作已然逐步落實到各個層面,其中包括進入大學實驗,成立教學實踐基地,成立相關基金會等。作為游子,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家鄉的美學普及,表示愿意拿出個人積蓄設立普及美學公益基金會。金華廣播電視大學是他的母校,關注到了邱偉杰的學術研究成果,為了助推和服務學校的美學教育普及,從而推動提升學生的美學素養,聘任邱偉杰為學校的特聘教授。
8月27日下午,金華市邱偉杰普及美學公益基金會成立暨金華廣播電視大學普及美學教育實踐基地揭牌儀式舉行。金華廣播電視大學校長朱建春為邱偉杰先生頒發了金華廣播電視大學(浙江商貿學校)特聘教授證書。邱偉杰表示普及美學公益基金將主要用于普及學校的美學研究和傳播、教學實踐、專家講座、成果展覽、師生培訓等多方面。
普及美學原理的理性思考
關于《普及美學原理》一書,邱偉杰先生做了簡要概括:邱先生認為,他更多地是從東方的文化傳統去考慮的。為此,在當今民族復興的新時代,美學的回歸呼之欲出。所謂美學,就是以東方的品質學為基礎的新學問,它依托藝術史上的詩品、畫論與品鑒學。對美的甄別和實踐,構成了東方美學。
所謂普及美學,在邱偉杰看來,有兩個層面。
一是“普”在本來,即人人稟受天賦,人人皆有內心標準,無論長短損益,人心歸向于天然的質樸,質樸就是最大的美,古人所謂“抱樸”,即抱守本來的質樸。這個觀點與當今西方消費主義的審美標準針鋒相對,它強調美的天然性,抵抗審美的話語霸權,還民以美的自主與獨立。在“顏值經濟”甚囂塵上的時代,這個說法有積極意義,它不但消解了消費主義的單維度標準,而且給文化自信以自然的立足點。本來美思想是普及美學“知”的核心。
二是指“及”在于生長。本來美作為“知”的種子必然是活生生的,好比花粉,必要傳播,必要生長,而生長是任何力量都無法抗拒的。美學的普及,并不是某種人設的價值的信息傳播,信息傳播從根本上說,都是強勢話語,都是逼迫,而天然的力量是生長性傳播,知中有行,行中有知,這就是邱先生的普及美學的知行合一。
所以,當消費主義審美干預并扭曲生活方式時,人們可以依照“禮失求諸野”的古訓去獲得抵抗的力量。在這句古訓中,“野”正是當代語境中的“普”,即天然的質樸源泉。
從這個角度理解普及美學,我們才能理解邱偉杰先生的學術抱負,他的普及美學不是在某種人為價值觀下的降級美學、媚俗討巧、簡易快餐,而正是性情的升華,詩意的人生。這里所談的普及,是從下而上。不是詩的生活化,恰是生活的詩化,每一天都是審美的日子,都是本來美得不可抗拒的生長。
普及美學的時代意義
9月26日,首屆美學高端戰略峰會在南京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美學專家和學者匯聚一堂,探討新時期美學的課題和任務。
當今,美學界有些知名人士效法古人,在中國當代美學思潮迭起、流派紛呈的形勢下,各派代表人物展開交流和辨析,這在中國現代美學史上是空前的。
本次會議的議題具有前沿性,主要集中于當代各派理論的交流和討論,充分展示了新時期以來中國美學的豐碩成果。
峰會上,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楊春時先生說:“回顧四十余年當代美學的發展歷程,值得自豪的是,中國美學研究已經走出了追隨人家的歷史階段,開始了繼承發揚中國美學傳統,與西方美學對話,并且有所創造的新階段。在國內人文學科受到大眾文化沖擊的情況下,美學研究沒有萎縮、冷落,仍然保持了美學學科的強勢發展,這是各位美學家努力、創造的結果。”
2000年以后,中國古典美學思想也在現代條件下復興、發展,成為具有現代性的本土化美學思潮。當代中國美學形成了實踐美學、新實踐美學、后實踐美學、普及美學。多學派的形成,是中國美學大發展大繁榮的標志。
本次峰會上,不少學者的發言聚焦在美學對現實的關懷上,尤其值得關注的亮點是,普及美學倡導者邱偉杰將美學與經濟發展結合起來,提出“新時代做美的人而不做經濟的人”的觀點。他從美學激發大眾多層次的需求出發,談美學與拉動消費與促進生產的關系,并竭力推崇“后浪青年”的人生價值觀,主張以興趣而不是以功利為目的來完善內循環、雙循環模式,賦予供給側改革更多內在動力和外在活力。他認為,這個時代,尤其是年輕人,日益趨向興趣人生,從自我興趣的需求出發,而不是從老一代經驗主義的歷史需求出發,必然走向審美的個性化表達,摒棄以前西方美學思想霸凌,重塑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因為審美立足于性情,這是化解觀念沖突和價值觀對立的鑰匙。而當天然的需求被呼喚出來時,消費和生產必然走向更為豐富和健康的坦途,那么,無論是內循環和雙循環,無論是供給側還是文化產業改革,都將獲得可持續性的原動力,使未來的經濟學與異化時代的經濟學截然不同,使生產力和消費力服從于人本,而不是屈從于物化。這些觀點,得到了讀者和聽眾強烈的思想共鳴和互動響應。
會議閉幕時,南京大學潘知常教授向邱偉杰頒發聘書,聘請其擔任美學與文化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和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