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改變人生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 楊利慧
大家好!我是北京市政協委員楊利慧。今天我給大家講述的扶貧故事是:就業改變人生的故事。
援疆脫貧首先要集中力量解決產業就業不足致貧的問題,通過推進產業對接,幫助培養產業工人隊伍,增強受援地區的造血功能,積極實施產業幫扶。為實現這一目標, 在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揮部的協調下,北京時尚控股及所屬的光華集團、佳華泰公司共同投資興建了新疆京和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承擔產業幫扶平臺的職能。
在玉龍喀什河畔的北京和田工業園,佐日古麗等一批產業工人也正在成長。
2016年7月,剛從和田職業高中畢業的佐日古麗成為新疆京和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一批員工。
從2016年到2018年的兩年多時間里,京和紡織吸納了近千名當地群眾就業,為她們提供了穩定的就業崗位和收入,讓他們在享受與北京企業相同的工資、社會保險和福利待遇的同時,也接受了與北京企業的員工相同的規章制度管理和教育培訓。
進廠就業后,緊張而合理的工作、學習、娛樂生活,使她們每一天都過得充實而快樂,從里到外改變著她們的思想和氣質,并潛移默化地影響改變著當地的社會環境,這是“一人就業,全家脫貧”更深層的含義。
進廠一年后,佐日古麗便成長為技術骨干,成了雙針組工長,每月有近4000元的收入,成了家里的頂梁柱。佐日古麗說,“我的父母沒有收入,家里有三個弟弟妹妹正在上學,還有一個身體殘疾的妹妹。幸虧我能在這里找到工作。”
剛入廠,佐日古麗和同伴們就被接到北京生產基地接受為期兩個月的技能培訓,這52名維吾爾族新員工是京和紡織從和田職業高中6個裁縫班選拔而來的。她們當時并不知道,公司實際上是將這批年輕員工視為京和紡織在當地發展的“火種”,對她們寄予高度的期望并傾心培養。事實上,和田“北京工業園”區里的這些公司,都在有意識地給予這些就業脫貧人員更好的發展空間,在她們中間培養本地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
兩年后,這批去北京培訓過的員工,都陸續成長為各個車間的骨干力量,很多老職工也成長為班長、管理人員。
作為北京援疆國企的京和紡織,從2016年8月投資至2018年5月,已累計完成投資2億元,實現銷售3.5億元, 實現利稅2396萬元,已為600多名維吾爾族員工提供了就業崗位,其中182人來自建檔立卡的貧困戶。
和田“北京產業園”解決產業就業不足致貧問題成效顯著,其思路也清晰可見:以就業讓貧困戶走出貧困,實現穩定脫貧;讓穩定脫貧的農牧民轉變為產業工人,實現長久脫貧;讓這些新生的產業工人在就業中繼續學習成長,成為企業的第一批屬地管理干部。如此良性循環,為帶動當地更多農牧民就業脫貧,尤其是婦女就業,促進當地產業發展,打贏脫貧攻堅戰,維護南疆地區社會穩定、長治久安不斷作出更大貢獻。而這一切的邏輯核心就是一句話:就業改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