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上,政協各參加單位、各界委員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聚焦首都高質量發展,結合新形勢新部署新要求,圍繞黨政中心工作、貼近民生實事,發揮自身優勢,深入調查研究,積極通過提案履職盡責。立案的1271件提案涵蓋了全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各個領域,與人民群眾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關。
為主動回應社會關切、密切與人民群眾聯系,進一步擴大政協提案工作的社會知情度和參與度,便于各界群眾“看提案、知提案、評提案”,進而推動提案質量和辦理質量進一步提升,“北京政協”微信公眾號通過【提案摘編】欄目,陸續刊發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部分提案內容,敬請關注。
《關于推動制造業向高端邁進,促進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提案》
近年來,北京市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制造業出現了新的變化,呈現一般制造業逐步退出和高端制造業比重不斷上升的特征,汽車、電子、醫藥、裝備等四個技術密集型制造業占全市制造業營收比重接近六成??臻g分布上呈現郊區化特征,五環外制造業從業人員和營收占全市的九成左右,形成了“高技術服務業在中心城區,高技術制造業在平原多點地區”的格局。
那么,如何更好地建設符合首都特點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從而促進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呢,民進北京市委提出了四點建議。
目的
“十四五”期間,北京市制造業增加值穩中回升?;A研究、協同研發、概念驗證、產品研發、數據集成、成果中試和產業化等創新鏈逐步打通,構建區域性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形成以智能制造、醫藥健康、產業互聯網等為支柱的現代產業體系,“北京智造”蓬勃發展。
現狀
01 與國際發達國家大城市、大都市和國內主要一線城市相比,北京市制造業占比依然偏低;
02 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空間和增長潛力被限制;
03 科技服務對象和應用場景缺失;
04 創新轉化落地受制約。
分析及建議
01 保持制造業一定比重并穩步提升
堅持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堅持智能制造、高端制造發展方向,在“十四五”期間保持北京市制造業增加值穩中回升,使得三次產業結構更加趨于合理。研究高端制造業重大項目計劃,壓實重點產業區服務企業的責任。在統計、城市體檢指標中列入相應評價指標,如高端制造企業研發投入、工業園區地均產出、生產性服務業占GDP比重等。
02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打造“北京智造”新名片
順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趨勢,依托“兩區”建設,堅持高端、綠色、智能導向,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建立制造業及其關聯性生產性服務業綜合評價體系,加大高端制造業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利用和融合,做大規模,同時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如融資租賃、服務外包、供應鏈管理等專業化發展。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構建以智能制造、醫藥健康、產業互聯網等為支柱的現代產業體系,打造“北京智造”新名片。適度保留部分都市型制造業,比如食品加工、高檔服裝、包裝印刷等,并進行智能化、數字化升級。
03 拓展產業空間 優化區域協同布局
利用高端制造業等產業的不同發展梯度,通過產業轉移、分工協作等形式,拓展發展空間,形成產業共同體,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特別是在經開區等平原新城地區,盤活利用好現有騰退土地,適當增加工業用地供給。同時,推動新興產業共同體在雄安新區、京津發展軸、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等地協同布局,逐步形成環京城市圈的高端制造業發展帶,進一步增強產業布局和市場的粘合度,擴大輻射半徑。
04 構建區域創新生態 提升創新活躍度
加強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的布局,改善研發投入結構,加大企業研發經費投入,進一步提高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鼓勵和引導科研機構在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技術上與企業開展聯合攻關。聚焦“十四五”時期京津冀區域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步打通基礎研究、協同研發、概念驗證、產品研發、數據集成、成果中試和產業化等創新鏈,打造區域性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鼓勵引導科技創新成果在京津冀就地轉化。
掃描二維碼 關注北京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