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承載著我們濃濃的情感和最為核心的文化理念。為了讓大家在京過年更有歸屬感、獲得感、幸福感,落實創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響應通州區文化和旅游局 “文化幸福賀新春 副中心里過大年”系列主題活動,永順鎮政府推出云上迎春系列文化活動,用多彩、暖心、貼心的春節話題,采用以線上為主的方式,邀社區居民們共度不一樣的“牛”年。
主講人簡介:張冬,毛毛蟲童書總編輯。他帶領的毛毛蟲童書曾受邀代表中國出版機構參加法蘭克福書展,并被媒體評為中國小而美的十家出版機構。平時喜歡深入社區、幼兒園、圖書館給孩子們講故事,是孩子們喜愛的“冬瓜叔叔”。
今天,張冬老師為大家特別帶來了關于春節民俗的視頻講座。跟隨著他的講解,我們了解老北京那些妙趣橫生的民俗講究,點開視頻,讓我們看看老北京都有哪些民俗吧!
此外,我們今天也為大家介紹一下關于美食,老北京都有哪些講究。
老北京過年吃什么?芥末墩兒、豆兒醬少不了。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兒就是年。臘八兒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
這首童謠生動描寫了北京人過年前的準備。臘八節這天有一件必做的事,就是腌臘八蒜,這可算得上地道的北京習俗。
崔岱遠在所著的《京味兒》一書中提到,有一項“和蒸饅頭緊密相關的工作”,就是炸丸子。每到過年,北京人都要炸出一大盆丸子預備著。年夜飯上必有丸子,因為丸子象征了合家團圓。一般人家過年期間的餐桌上幾乎頓頓有丸子,圖省事也是一方面原因。以前春節期間,各家總要拜年或者接待拜年的人,吃飯時間不固定,也沒有很多時間炒菜。要能事先準備好丸子,端上來就能吃。
不僅是丸子,北京人過年的餐桌上冷、熱、葷、素一應俱全,而且必須要有紅燒鯉魚,取“年年有余”之意。還有兩樣小菜必不可少,一樣是芥末墩兒,另一樣是豆兒醬,非常有北京特色。
芥末墩兒是北京人過年的首席素菜。臘月二十七、二十八,家家戶戶開始預備芥末墩兒。吃的時候點上米醋和香油,甜酸清脆,開竅通氣。過年時吃足了大魚大肉,解油膩全靠它。
豆兒醬雖是小菜,但做起來工序不少。這道菜主要用黃豆、胡蘿卜丁、白豆腐干丁、水疙瘩(一種咸菜)丁和肉皮丁一起煮,等凝成凍就大功告成。吃起來清涼嫩滑,再點上一點臘八兒醋,滲起酒來,比大魚大肉更美妙。
崔岱遠還表示,北京人過年要準備素菜,初一不能吃葷。比如像全素齋的素食,基本是豆制品。
北京習俗并非年三十吃餃子。餃子作為最為人熟知的春節食品,各地吃法也有所不同。但按傳統的老北京習俗,并非大年三十這天吃餃子。
崔岱遠介紹說,老北京講究吃的是“五更餃子”,即初一早上吃。大年三十吃大魚大肉,年夜飯吃完開始剁餡、包餃子,過了零點則不能再動刀。餃子必須是純素食,餡里放的是木耳、蘑菇、粉絲等。按照老規矩,可以放姜,但不能放蔥、蒜和韭菜,這幾樣東西雖然不是肉,卻算是“葷”的。包餃子、煮餃子、盛餃子的器具也不能沾上葷腥。
過年包餃子要全家人一起,有錢人家也是如此。這為的是體現一家人的團結和睦,齊心協力。餃子里不光有餡料,還會放一些洗凈的硬幣和棗,圖個吉利。
到了五更天,餃子煮熟之后先上供。儀式過后,全家人到院子里燃放鞭炮。回到屋里小孩給老人磕頭,長輩則會發壓歲錢。之后,全家人就可以聚在一起吃熱氣騰騰的“新年頭一口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