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上,政協各參加單位、各界委員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聚焦首都高質量發展,結合新形勢新部署新要求,圍繞黨政中心工作、貼近民生實事,發揮自身優勢,深入調查研究,積極通過提案履職盡責。立案的1271件提案涵蓋了全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各個領域,與人民群眾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關。
為主動回應社會關切、密切與人民群眾聯系,進一步擴大政協提案工作的社會知情度和參與度,便于各界群眾“看提案、知提案、評提案”,進而推動提案質量和辦理質量進一步提升,“北京政協”微信公眾號通過【提案摘編】欄目,陸續刊發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部分提案內容,敬請關注。
【關于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保障機制,促進《北京市科技成果轉化條例》更好實施的提案】
2020年12月18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列為八項重點任務之首,并特別提出了增強基礎科技戰略力量、優化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和提升科技應用生態構造能力三大任務,為北京建設國際一流科技創新中心指明了建設方向,勾畫了布局藍圖,創造了難得機遇。《北京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頒布與實施,強化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法治保障。
但我們也必須承認,與北京市豐富的科教資源、人才資源、產業資本等得天獨厚的優勢相比,科技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的能力還明顯不足。針對現實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中存在的各種短板及障礙,民建北京市委提出四點建議。
目的
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保障機制,進一步優化創新生態環境,促進《條例》更好實施。
現狀
01 在“有的轉”環節,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脫節;
北京雖有豐富厚重的可轉化、待轉化的科技成果資源,但需求側存在產業升級“卡脖子”現象,配套服務碎片化,真正落地的產業化項目較少。
02 在“有權轉”環節,創新主體的合法權益缺少保障;
由于涉及國有資產管理等規定,科技創新人員對技術成果的轉移轉讓一直擔心有“紅線”從而采取保守做法。
03 在“愿意轉”環節,各主體科技成果轉化動力不足;
高校、科研院所的考核體系仍然存在重論文、重專利現象。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在人員規模和市場化運營等方面存在不足,對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推動力度薄弱。
04 在“轉得順”環節,缺少全鏈條的配套服務。
缺乏技術產品的中試環境、資本對接、法務支持、應用推廣支持,缺乏專業的第三方應用平臺,缺乏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最后一公里”服務體系。
分析及建議
01 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科技創新機制
鼓勵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市場化、專業化發展,建設科技成果供給側和項目市場化服務在北京、產業化落地在全國的三段一體化聯動的生態產業鏈體系。
鼓勵企業設立研發機構,與科研院所、高校等聯合攻關;對于行業共性問題,建議由政府主管部門牽頭,聯合產業鏈的上下游,把單點的核心技術串成一個完整的行業解決方案,從而從本質上打通從技術到市場的道路。
02 建立對創新主體合法權益的保障機制
建議賦予成果完成人對成果轉化更大的決策權。在不涉及國家安全的前提下,成果完成人對該成果的轉化推廣享有與所在單位同等的權利和義務,所在單位發揮支持、服務作用,減少行政力量對成果轉化的干預。
03 建立財政引導、社會參與的成果轉化投入機制
建議政府通過定向課題立項對企業增援,經費按照一定比例匹配,避免廣撒網的空泛資助方式,把錢用到刀刃上,鼓勵企業創新的積極性。
建議北京市創新基金與高校院所開展合作,共同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對在北京實施成果轉化的項目,給予15%的風險補償,同時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績效列入高校教師考評指標。
04 建立成果轉化全鏈條支持機制
建設集政策服務、研發中試、市場對接、法務服務于一體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大力支持行業技術轉化的中試場地、測試環境建設,同時可以考慮保留一部分高端制造業,縮短新技術的測試周期。
建立公開透明的技術交易平臺,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庫,完善各類信息。把各種技術發明、技術需求、投資意向等根據各自意愿做成公開交易模式,公開、自愿議價,實現多贏。
政府帶頭為新技術提供合適的測試環境和場地。對于領先國際同行并且有廣泛應用潛力的技術,對技術發明單位以及應用該技術的第三方國內企業,考慮減免稅收等方式加以鼓勵,以此形成良性生態循環。
掃描二維碼 關注北京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