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上,政協各參加單位、各界委員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聚焦首都高質量發展,結合新形勢新部署新要求,圍繞黨政中心工作、貼近民生實事,發揮自身優勢,深入調查研究,積極通過提案履職盡責。立案的1271件提案涵蓋了全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各個領域,與人民群眾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關。
為主動回應社會關切、密切與人民群眾聯系,進一步擴大政協提案工作的社會知情度和參與度,便于各界群眾“看提案、知提案、評提案”,進而推動提案質量和辦理質量進一步提升,“北京政協”微信公眾號通過【提案摘編】欄目,陸續刊發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部分提案內容,敬請關注。
《關于加強突發性傳染性疾病科研體系建設,提升首都科學防控能力的提案》
突發傳染性疾病對人類健康造成巨大威脅,全球新冠疫情又一次敲響了警鐘。首都北京作為超大型城市,是國家政治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人口基數大,流動人口多,傳染病防控面臨巨大壓力和挑戰。
近年來北京市依托“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關工作”,持續支持傳染病科學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經費投入、專業人才團隊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仍存在問題。
針對傳染病科研體系的現存問題,農工黨北京市委提出三點建議。
目的
加強突發性傳染性疾病科研體系建設,提升首都科學防控能力。
現狀
01 科研項目經費投入和人才團隊建設亟待加強;
北京市對疾控中心的財政投入占同級財政支出比例有所下降。市、區兩級疾控中心按照國家最低比例核定仍然缺編。
02 缺乏統籌協調、產學研聯合科研攻關的常態化機制;
北京研發資源豐富,但市屬團隊與“國家隊”還缺乏常態化合作機制,資源共享有限。同時,首都政產學研醫多方缺乏常態化合作機制,聯合科研項目占比較低,沒有形成協同優勢。
03 基礎設施和關鍵共性技術平臺建設相對薄弱,應急研發響應速度有待提升。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北京缺乏傳染病研究必需的市級P3(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嚴重制約了突發性傳染病的科研工作。同時,在關鍵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方面,也存在短板和不足。
分析及建議
01 加大科研投入,打造高水平科研團隊
突發性傳染性疾病的科研工作重在堅持和積累,避免“一陣風”。一方面,政府應持續加大科研經費投入,鼓勵科研單位積極開展長期系統性研究,推動應用型研究和科研成果產業化。同時,建立適宜突發傳染性疾病特點的科研評價和激勵體系,支持疾控中心等關鍵單位的人才隊伍建設,著力引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傳染性疾病專家學者,切實加強市屬單位傳染病學科建設。
02 統籌協調,加強產學研合作,發揮首都資源優勢
明晰市科委、衛健委特別是疾控中心的主體責任,統籌協調科研、企業、臨床、檢測審批等多方力量,形成常態化聯合機制以及疫情應急響應機制。建立央地聯動體系,積極協調市屬單位與國家科研機構開展合作,鼓勵雙方聯合申報科研項目,對于國家科研專項給予市屬經費匹配。
政府牽頭和搭橋,針對不同傳播途徑和發病特點的傳染病,鼓勵科研單位、企業和臨床機構三方組成長期合作的聯合科研團隊,給予經費和政策支持。針對傳染病科研攻關特點,明確臨床樣本的轉移、存儲和使用制度,確保應急情況下加快審批流程,及時滿足科研需求。
03 支持基礎設施和共性關鍵平臺建設
支持疾控中心,中檢院二期、醫科院動物所實驗動物中心的基礎設施建設,補齊本市P3實驗室等硬件設施短板。同時積極推動優化升級重大疫情監控網絡系統,構建智慧“天網”,基層檢測結果直接通過天網系統進行匯總并報送,提升信息化水平。
積極支持在新冠疫情中表現突出的科研單位,鼓勵企業加大投入,建立和優化關鍵技術平臺,如核酸檢測,蛋白、抗體免疫學檢測關鍵原料研發,抗病毒藥物和疫苗體內外生物活性檢測和評價,應急高通量和大規模瞬時表達蛋白,抗體技術平臺等,為應急情況下加快整體科研速度奠定扎實的技術基礎。
掃描二維碼 關注北京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