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上6點多就來排隊啦,去年就是里面那張大夫給我開的方子,效果特好,老姐姐您找她看準行。”
“就那邊診室的男大夫,電視上老見,扎針灸的,咱衛生院說,區醫院大主任都請他講課。”
“兒研所那專家號平時多難瞧上啊,你還不趕快回去把家里倆小子弄來,讓那大專家好好給瞧瞧……”
4月16日上午,平谷區大華山鎮智慧健康管理中心里,北京市政協教文衛體委聯合平谷區政協舉辦的政協委員基層義診活動現場,鄉親們又看到了一張張熟悉的面孔。
大華山鎮地處平谷區西北部,距大醫院路程較遠,多數青年人都在外務工,農村留守老人對高水平醫療服務的需求比較強烈。市政協教文衛體委員會與平谷區政協針對這種情況,已連續兩年組織政協委員到大華山鎮下鄉義診。
姚衛海、程凱、張焱、朱蘭、劉梅顏、劉琦、徐虹、朱春梅……北京中醫醫院急診科主任、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基礎教學系經絡腧穴教研室主任、門頭溝區中醫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宣武中醫醫院針灸主任醫師、安貞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同仁醫院老年醫學科副主任、小湯山醫院主任醫師、首都兒研所附屬兒童醫院呼吸科副主任……每一位參與義診的委員都是業務精湛的優秀醫務工作者,是鄉親們心里名聲響亮的“大專家”。雖然平時都肩負著繁重的診療或教學任務,大家還是盡可能地“擠”出時間,驅車幾十甚至上百公里來參加這次義診活動。
“孩子吃不下飯是吧,您不用著急,我給他仔細看一下。”
“之前去過醫院嗎,片子帶來了吧。這邊是我們醫院做的小冊子,您可以先看看,平時可以按這上面寫的進行健康管理。”
“您不用緊張,右邊這肌肉確實比較僵硬,我先給您扎幾針,后面還要去醫院繼續治療。”
“這個病啊您不用心理負擔太重,咱們現在走醫保您自己花不了多少錢,我給您留個電話,孩子回來讓他帶著您找我再仔細檢查一下……”
為了更好地給進城就診不便的村民提供高水平的醫療服務,此次活動共設置了中醫、內科、針灸、兒科、心血管、老年病、耳鼻喉、推拿、B超等9項診療科目,現場診治患者320余人次。雖然計劃義診在12時結束,可委員們堅持看完最后一個病人,只要村民不走,他們就不走。
“我們下鄉比病人奔波好,這都是老人,自己很難進城,又不熟悉大醫院的掛號流程,今天我就不吃午飯了,先把這幾位病人都給看完。”因為下午有門診,程凱委員需要趕回城里,面對病人的求診需求,他主動拿出午餐時間來接診病人,結束治療后,顧不上喝口水就匆匆踏上了回程。
“回去吧,都這點啦,人家大夫忙乎半天,剛吃飯去。”
“我就叫你快點、快點,你非要先做飯,結果瞧不上了吧。”中午的時候,一位戴著固定護板的老人和兒子一起趕來,聽說義診剛剛結束,倆人便互相埋怨起來。
“快把老人叫來吧,我們大夫吃不上飯都習慣了,沒事的。”朱蘭委員因要給病人起針延誤了就餐,才收拾好診療工具,就聽工作人員說還有病人剛趕到,就再次坐回了診療臺前。
“我兒子有殘疾,前一陣我又摔了自己走不了,要不是大夫好心,就白跑了,我這凈遇上好人了。”拿著朱蘭委員開著的藥方,73歲的老人不住地向四周的工作人員道謝。
“我們委員到基層調研后形成好的意見建議,進而推動問題的解決是為民辦實事;參加委員工作室(站)的活動,推進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做好凝聚共識的工作也是為民服務;像我們這些醫生發揮自己的專長,開展下鄉義診更是為群眾辦實事。市政協組織我們委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為了提升大家為國履職、為民盡責的擔當意識。”朱蘭表示,委員們會繼續發揮專業優勢,深入基層、貼近群眾,積極探索聯系服務群眾常態化機制,把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同服務政協履職、為群眾辦實事結合起來,切實把學習成果轉化為為民服務的工作動力和成效,在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中,體現新時代政協委員的責任與擔當,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奮力書寫好“政協答卷”。
“為群眾辦實事是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市政協教文衛體委員會堅持每年組織醫藥衛生界委員,深入農村開展免費義診活動,實實在在做到了人民群眾在哪里,政協委員的專業服務就送到哪里。” 市政協教文衛體委孫學才主任表示,會結合政協工作特色、強化思想政治引領,促進學習和工作緊密結合,將“書桌”搬到山間田野和鄉親們的身邊,在“走”中學、在“做”中思,不斷加強政協委員履職活動陣地建設,打造聯系服務群眾的新載體、新平臺,把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政協履職各方面和全過程。(市政協辦公廳宣傳處)
掃描二維碼 關注北京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