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文物一千零一次看不完,故宮故事一千零一夜講不完。我覺得大家都應當讀的一本傳統文化教科書就是故宮。”
“明朝北京營建宮城、皇城、京城、皇宮、壇廟、門闕、府邸、長陵等,實際花了前18年和后18年共36年的時間才算完竣。”
“人們到故宮,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里的門道,主要是藝術與哲學。”
……
5月15日上午10點,中山公園中山堂內,隨著北京市政協主席吉林宣布“今雨書院”文化系列講座正式啟動,著名歷史學家、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閻崇年走上講臺,以“我讀故宮”為題向政協委員和各界群眾代表開講。
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歷史文化遺產豐厚。為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弘揚與傳承北京優秀歷史文化,北京市政協結合工作實際,邀請政協委員、文史專家等,面向社會公眾舉辦“今雨書院”。今年的文化講座將分春、秋兩季,每周六上午進行,并通過市政協委員履職平臺進行直播。
中山公園內的“來今雨軒”建于1915年,是近代社會名流聚會之所,蔡鍔、魯迅、李大釗、高君宇、蕭乾、冰心、葉圣陶等社會名人都曾多次到訪此處。唐朝詩人杜甫《秋述》中也寫道:“秋,杜子臥病長安旅次,多雨生魚,青苔及塌,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從此“舊雨”“今雨”就成為老朋友、新朋友的代稱。北京市政協在中山公園中山堂設立“今雨書院”,正是希望通過文化講座的形式,結交更多的新朋友,大家共同延續好古都文脈,讓優秀傳統文化真正實現“活”起來、“傳”下去。同時,中山公園中山堂既是北京市政協的誕生地,也是北京中軸線的一部分。多年來,市政協以中軸線申遺保護為題開展協商議政。許多委員認為,保護好中軸線歷史文化遺產,重在保護中傳承利用。在中山堂舉辦面向公眾的文化講座活動,就是為了讓文物“活”起來,得到更好利用。
中山堂內,作為“今雨書院”文化系列講座的第一講,閻崇年先生從故宮的營建、藝術、哲學三個方面系統講述了自己的研究和體會,帶領大家重讀了六百年的故宮。講臺下, 130余名市區政協委員、政協機關干部、“模擬政協”師生代表、高校師生、社會各界代表等認真記錄和聆聽,有的人還不時舉起手機,記錄下講堂里的精彩瞬間。與會人員表示,市政協在中山堂成立今雨書院,讓社會各界在文物里接受文史教育,零距離感受中軸線的魅力,實踐了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相結合的理念,切實做到了“讓文物活起來、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通過講座,大家對北京的歷史和文化有了更豐富、更深刻、更鮮活生動的認識,進一步激發了自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會積極參與到傳統文化傳承與文化遺產保護中來,全力助推中軸線申遺工作,為北京古都風貌保護和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貢獻力量。
講座后,全國政協委員、《老北京述聞》叢書總主編黎曉宏向閻崇年贈送了市政協組織編寫的該套叢書。
市政協副主席牛青山主持,秘書長嚴力強參加。(市政協辦公廳宣傳處)
掃描二維碼 關注北京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