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北展文化藝術中心與北京當代藝博會聯合呈現的展覽“過去的未來主義—中國當代藝術中的過去與未來”在北京展覽館拉開帷幕。作為北展文化藝術中心的開幕首展和“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藝述”的主題展,“過去的未來主義”集中了四十位藝術家的代表性作品,關注縱跨百年間,不同代際的藝術家對于中國歷史的再次思考與對于中國未來的豐富暢想。展覽持續至8月31日。
未來主義是二十世紀初源發于意大利與俄羅斯的一場藝術運動,歌頌工業、機器、技術、力量與速度的魅力,并強烈地厭棄過去的藝術風格與形式。在今天,“未來主義”已是一個歷史詞匯,但事實上塑造了這一整個時代的氣質。“過去的未來主義—中國當代藝術中的過去與未來”展覽試圖去發問:當過去的藝術理念已經變成了現實,今天的現實甚至已經領先于藝術理念的時候,藝術能否再次擔任起預見者的角色?
在兩個幾乎對稱的狹長展廳里,藝術家對于過去再次想像與藝術家對于未來的大膽預見猶如兩條時光隧道,通過粗糲而駁雜的現實相連。展覽中的第一件作品,王魯炎的《W 雙向自動手槍D14-03》打破了展覽中時間流動的單向性。李尤松極具社會主義美學的《工業凱旋門》筑起了意識形態的“奇樓”;徐震怪異的明代曲頸瓶、劉展吟唱短波的旋轉雷達,和伍偉營造的汽車部件祭拜場共同代表了工業迭代制造出的鬼斧“神器”;國漫大師張光宇和零零后小畫家吳羽篪,穿越百年通過西游“傳說”進行對話。經過許宏翔以長達二十米的繪畫所建立的“現實”走廊,參觀者可以來到對面的“未來隧道”。簡策的鋼鐵《哨兵》與宋琨的《賽博格軀體》揭示出未來“來者”可能的模樣;從蔣志建構的異星景觀和高磊的月壤標本之中,可見人類對于遙遠“外域”的野心與探索;而我們的“明日”究竟會是何樣,或許能從曹斐的《人民城寨》和范文南的《中國2098》中去窺見一隅。觀眾將在展覽當中看到我們在過去對未來的構想、我們于現在對過去的追想、我們從現在對未來的暢想,以及我們將在未來對過去的遐想。這些或經典或嶄新的作品不僅呈現了當代藝術中的未來意象、想象及敘事,也展現了中國近百年來的歷史期冀與2021年當下的未來展望,更在體現了一種屬于中國的生生不息的歷史時間觀: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作為北展文化藝術中心的開幕首展,本次展覽不僅傳達著北展文化藝術中心對于中國當下的文化現象與時代趨勢的更多關注,更展現出北展文化藝術中心與更多其他領域內的文藝機構協同合作的開放姿態,這在同類型的機構當中,也是一次具有開創性的舉措。北展文化藝術中心是北京展覽館集團文化休閑消費綜合體的重要布局。北京展覽館作為新中國第一座大型、綜合性展覽館,自建館起便是新中國重要的文化、經濟和貿易的展示平臺。北展文化藝術中心的開幕也體現出北京展覽館集團以文化為引領,成為優秀的首都文化休閑消費綜合運營商的信心與決心。
“過去的未來主義—中國當代藝術中的過去與未來”,同時也是2021年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藝述單元的率先呈現。與北展文化藝術中心的合作,也是藝述單元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呈現。北展文化藝術中心所獨有的歷史價值、文化內涵和空間結構,將會賦予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的藝述單元在各個維度上更新的可能性。北展文化藝術中心所代表的經典、厚重的歷史積淀與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所代表的現代、時尚的藝術視角相融合,呈現出當代藝術展覽組織和形態上新的未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