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主導產業,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和全社會共同參與,通過旅游業帶動乃至于統領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旅游發展理念和模式。水韻江蘇江蘇自然風光秀美,歷史人文底蘊深厚,在發展全域旅游上具有獨特優勢。目前,江蘇已創成南京江寧區、南京秦淮區、徐州賈汪區3家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認定23家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
為展示全域旅游示范區高質量發展成果,近日,由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新華日報·交匯點新聞組織開展的“全域旅游看江蘇”采風活動正式拉開帷幕,采風團前往南京市浦口區、淮安市盱眙縣、揚州市高郵市、鹽城市東臺市、南通市如皋市、泰州市海陵區、常州市金壇區和鎮江市句容市8家江蘇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對各示范區的創新工作經驗、發展模式和特色亮點進行了深入挖掘。
南京市浦口區:打生態五張牌 創微度假新概念
南京市浦口地處南京西北部,長江北岸,擁有“十里溫泉、百里老山、千年銀杏、萬只白鷺”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浦口是首批全國生態示范區,地表水環境質量排名位居江蘇第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10天。浦口以“一山兩水三泉”為生態基底,以書法文化、民俗文化為人文之魂,做強園區、做精城區、做特景區、做美村區,城景鄉一體化發展。全區聯動,收效顯著。
作為距離主城區最近的郊區,南京市浦口區周邊200公里半徑內有25個城市、近2億人的巨大消費市場。依托老山、沿長江、沿滁河三大旅游體系,浦口打出“生態、人文、濱江、溫泉、鄉村”五張牌,把都市微度假作為全域旅游發展模式,打造都市圈休閑旅游升級版。經過三年創建,全區旅游接待人次和總收入連續兩年保持20%以上增長,鄉村旅游接待游客數量位列全市第二,文旅健康產業躍升為全區第二主導產業,創建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廣大游客。尤其疫情常態化后,浦口都市微度假目的地受到追捧,“微度假”游客占比75%,收入占比80%,成為南京最大反彈流量。
淮安市盱眙縣:小龍蝦大文章 以美食品牌推廣旅游目的地
“以蝦為媒、以蝦會友、以蝦招商”,通過龍蝦美食品牌的營銷推廣打造旅游目的地,是盱眙縣堅持的重要發展理念。有著“龍蝦之都”之稱的盱眙,近年來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做足小龍蝦的大文章,從最初“捕撈+餐飲”模式探索出了一條集科研、養殖、加工、餐飲、電商、節慶、旅游、文創品開發為一體的產業鏈,被譽為中國小龍蝦產業的發端地和創新地。
近年來,江蘇省盱眙縣緊緊圍繞“龍蝦香、生態美、文化興”三大核心吸引物,探索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新模式,形成了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深度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發展格局。成功入選“江蘇省全域旅游示范區”的盱眙縣,擁有“盱眙龍蝦”這張“金字招牌”。作為核心競爭力的“龍蝦經濟”,更帶動了全縣三產服務業的提升,是盱眙向創成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邁進的堅實基礎。
揚州市高郵市:“以文促旅 以旅彰文” 繪就旅游新畫卷
高郵市將遺產、文物的保護列為政府重要工作之一,近幾年完成了一批遺產、文物的保護性修繕和展示工程。在運河兩岸的線性地帶內,進行了鎮國寺至萬家塘明清運河故道河床清理、明清運河故道東堤石工清理修復,建成了明清運河故道大運河文化公園一期工程,集中修復并展示了鎮國寺塔、平津堰、盂城驛、南關壩等大量珍貴的歷史遺存,使高郵擁有的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8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均熠熠生輝,并形成了一批城市旅游景區景點。
在談及高郵市如何因地制宜,挖掘當地特色文化,推動文旅融合,創新旅游發展模式時,高郵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局長戴小斌介紹到,高郵歷史遺產、文物眾多,城市文脈清晰,在推進文旅融合的過程中,高郵一方面圍繞文物保護,擦亮名城名片,大力實施文旅項目;另一方面,堅持舉辦大運河國際馬拉松半程賽、環高郵湖自行車賽、“郵驛路運河情”全國美術作品展及運河城市巡展等活動,打造運河文體旅項目品牌。
鹽城市東臺市:擦亮綠色生態底色 創建的“東臺樣板”
自 2016年啟動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以來,東臺市堅持“以綠色生態引領旅游高質量發展,以全域旅游引領社會全方位進步”的“雙引領”創建路徑,圍繞“賓主相洽、旅居相宜、產城相融”的發展目標,大力推進新生態、新旅游、新生活的生動實踐,著力擦亮綠色生態底色,淬煉全域旅游成色,致力打造全域旅游創建的“東臺樣板”。
在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過程中,東臺細心呵護灘涂濕地、保護珍稀鳥類等獨特資源,深化設計,挖掘內涵,不斷豐富濕地形態,科學布局服務設施,為填補我國濱海濕地類型世界自然遺產空白貢獻東臺力量,為沿海乃至更廣區域探索濕地保護提供了“東臺經驗”。
南通市如皋市:放大“長壽之鄉”影響力 建設“長江以北最強縣市”
如皋是地處經濟發達地區、平原地帶的“世界長壽之鄉”,截至2021年1月1日,百歲老人達523位,百歲老人萬人占比是“世界長壽鄉”標準的4.9倍,總數高居全國縣市之首。依托長壽、生態、歷史、文化等資源,如皋市全域對接產業融合,全面打響“銀色游、綠色游、古色游、紅色游、金色游”的“五色如皋”旅游品牌,其中“銀色游”即為“長壽之旅”。
近年來,如皋堅持將發展鄉村旅游與新農村建設有機融合,用旅游理念經營農業、用景觀理念建設農村,積極打造美麗鄉村、田園鄉村,使一個個村落成為旅游休閑的理想去處,更成為富民增收的產業名村。
泰州市海陵區:優化旅游體驗 讓游客領略“泰舒適”文化氛圍
近年來海陵始終積極探索全域旅游特色路徑。重視歷史文化保護與挖掘,重塑江海文化,加快改造老城內的歷史文化街區和特色風貌街區,串聯各個文物館、展示館、紀念館和名人館,轉型升級工業遺址,建成稻河、老街、三水灣、靜安路等多個商旅文街區。
海陵重點提出水城慢生活“體驗式”旅游方式,優化設計旅游體驗空間,從早茶開始到夜游鳳城河,全方位體驗泰州生活。哺育著世世代代泰州兒女的鳳城河,千畝水域繞城四周,是江蘇省現存的為數不多的較為完整的千年古城河。鳳城河畔,望海樓、桃園景區內30多個景點匯集著泰州歷史、戲曲、民俗、商賈四大特色文化。坐著畫舫夜游鳳城河,更能領略泰州城“泰舒適”的文化氛圍。
常州市金壇區:取長補短攜手發展 打造出山水之“景”
“兩山兩水六分田”的黃金格局,是金壇發展全域旅游最優越的資源稟賦。近年來,金壇著力改善茅山、長蕩湖的生態環境,組織實施礦區治理、森林保護、水土涵養等工程,最大限度修復茅山生態環境與景觀風貌;組織實施長蕩湖退圩還湖、湖底清淤等生態修復工程,獲批長蕩湖國家濕地公園,全區生態環境更加和諧。
憑借茅山、長蕩湖兩個省級旅游度假區取長補短、攜手發展,金壇還打造出山水之“景”。以核心景區東方鹽湖城、寶盛園、花谷奇緣為龍頭,通過暢通交通動脈,點、線、面輻射帶動周邊鄉村旅游發展,打造最美景區。
鎮江市句容市:圍繞“生態領先、特色發展”理念 全市域規劃一盤棋
句容屬于典型的丘陵地帶,素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稱。得益于得天獨厚的地理、生態優勢和歷史、人文積淀,旅游業一直是句容傳統的優勢產業。句容圍繞“生態領先、特色發展”發展理念,按照“景城、特色鎮、美麗鄉村”三個層級,把全市域當作一個大景區、當作一個旅游目的地去規劃建設。
近年來,句容加大重點項目突破攻堅,突出優勢、核心項目建設,構建全域旅游多元產品體系,著力打造旅游的“吸引物”和“引爆點”。千華古村、茅山半島涵田度假酒店、崇禧萬壽宮等一批重點項目早已迎來送往大量游客;恒大童世界落戶句容,成為了句容乃至鎮江歷史上體量最大的文旅項目。另外,赤山湖五大IP休閑度假項目、茅山康養旅游綜合體項目、邊城體育康養小鎮項目等體大、質優的項目也紛紛簽約落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