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研究中心主任 鄭尚元
一、我國扶貧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
2020年3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并發表了重要講話。習總書記肯定了我國扶貧攻堅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第一,創造了我國減貧史上最好成績。全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7年底的3046萬人,5年累計減貧6853萬人,減貧幅度達70%左右;貧困發生率由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7年底的3.1%,下降7.1個百分點。
第二,促進了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加強產業扶貧,貧困地區特色優勢產業和旅游扶貧、光伏扶貧、電商扶貧等新業態快速發展,增強了貧困地區內生發展活力和動力。通過生態扶貧、易地扶貧搬遷、退耕還林等,貧困地區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生態保護和扶貧脫貧實現了一個戰場、兩場戰役的雙贏。
第三,構筑了全社會扶貧強大合力。堅持政府投入的主體和主導作用,深入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黨政機關定點扶貧、軍隊和武警部隊扶貧、社會力量參與扶貧。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年均增長22.7%,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年均增長26.9%;貧困縣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用于脫貧攻堅,累計整合5296億元;金融部門安排易地扶貧搬遷專項貸款3500億元,扶貧小額信貸累計發放4300多億元,扶貧再貸款累計發放1600多億元。
二、精準扶貧需要在精準上再下功夫
堅持精準方略,提高脫貧實效。脫貧攻堅,精準是要義,必須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堅持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等“六個精準”。
具體來說,要分開產業開發扶貧與弱者社會保障扶貧之間的關系。產業開發扶貧是利用當地優勢資源、因地制宜,通過產業開發帶動農民增收。一些地區由于自然條件限制,客觀上貧困發生率較高,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通過各種形式幫扶、帶動當地相關產業發展。農林牧副漁各業各有其特點,共通的地方就是知識短缺。因此,應大力發展農村地區的職業培訓,幫助農民獲得一技之長,將會大幅提高脫貧概率。
此外,通過精準扶貧的精細篩查,梳理出沒有勞動能力的農村貧困人口,將他們用社會保障完全保護起來。當然,社會保障的水平要在這些地區科學設置,不能讓沒有勞動能力的人拿到的社會保障收入比其他有勞動能力的人還高,這樣不利于扶貧事業的進一步拓展。
三、扶貧要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從脫貧攻堅工作看,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弄虛作假、急躁和厭戰情緒以及消極腐敗現象仍然存在,有的還很嚴重,直接影響到脫貧攻堅的有效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直接面向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直接同人民群眾打交道,暴露出來的作風和腐敗問題群眾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強烈。這些問題,我已經多次敲過警鐘了,今天再敲敲“法槌”,希望引起大家高度警覺。
我從實踐中得到了一線反饋的信息:會議多、填表多、檢查多。有篇報道說,現在扶貧需要填寫各種調查表、花名冊、信息采集表、幫扶卡、走訪記錄等,駐村干部被各種報表弄得暈頭轉向。有個地方的精準扶貧檔案資料,包括貧困戶入戶資料、貧困戶檔案、村級檔案、鄉級資料,各種表格眼花繚亂,外行人即使學歷再高,一時也難以看懂,而填寫表格的基層干部還得不厭其煩地一一完成。現在是信息時代,每個家庭的相關資料一次性輸入,扶貧檔案就基本可以成型,但現實中重復的填表、檢查、會議太多。因此,扶貧事業與其他事業一樣,需要剪除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
延伸閱讀:
掃描二維碼 關注北京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