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協委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校長 付志峰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持續向貧困宣戰,使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成功脫貧,并提出了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農村貧困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目標。今年以來,在新冠疫情對經濟社會造成重大損失的情況下,政府工作報告仍然明確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教育扶貧”直指導致貧窮落后的根源,是順利實現脫貧攻堅的重要保障,是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更是實現穩定脫貧的前提條件。高校至少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發揮作用,助力脫貧攻堅。
一、送知識到貧困地區去
2016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54所高校發起高校參與脫貧攻堅倡議,動員更多高校和社會力量深度介入教育扶貧工作,努力打造教育扶貧培訓平臺、互動平臺、交流平臺、公益平臺。開展貧困地區教師培訓,提高當地教學水平;開展貧困地區民眾技能培訓,提升當地民眾脫貧致富的技能和本領;開展貧困地區農村基層干部培訓,助力提高基層干部能力;開展貧困地區鄉村醫生培訓,助力提高醫療衛生水平。通過知識的輸入,實現從“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激發脫貧的動力源泉。近幾年,首經貿利用京津冀協同發展平臺開展經濟脫貧理論研究,通過遠程教學和實地調研的方式,幫助地方政府培訓領導干部和經濟、金融等專門人才,把教育資源直接送到貧困地區,讓知識在脫貧攻堅中直接發揮作用。同時,學校還認真落實大學生“三下鄉”活動和“三支一扶”計劃,積極開展研究生“扎根實踐”活動,推動師生參與扶貧工作。
二、增加貧困地區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從貧困的代際傳遞來看,父輩的人力資本水平是其家庭獲得收入的重要因素,上一代所擁有的人力、社會資本可能通過代際傳遞的方式影響下一代。教育為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實現縱向流動、阻斷代際傳遞提供了可能。許多貧困家庭的子女通過努力提高受教育水平,獲得更高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積累,打破了貧困惡性循環的鏈條。為此,高校要落實好貧困地區專項招生計劃,使更多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能夠進入高校就讀;要千方百計做好學生資助工作,通過完善學生資助體系、狠抓學生資助政策落實、全方位推進精準資助,切實幫助貧困家庭解決后顧之憂,使貧困學生能有尊嚴、有底氣的完成學業;同時,要格外關注貧困生的能力提升,從日常學業和綜合能力發展方面給予必要的幫扶和支持。
三、直接開展對口定點扶貧工作
教育部于2013年1月出臺了《關于做好直屬高校定點扶貧工作的意見》,推動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積極參與定點扶貧工作,支持定點幫扶縣經濟社會發展。這種針對性的貧困幫扶,既發揮了部委直屬高校學科、人才、科研等方面的優勢,又充分考慮到定點扶貧縣的實際情況,在幫助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升級、支持貧困地區社會事業發展及提供多樣化決策咨詢服務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效果。首經貿按照北京市委的統一部署,與門頭溝區雁翅鎮太子墓村結成幫扶對子。多年來,連續選派素質好、作風硬、能力強的干部擔任村第一書記,從幫扶基層黨組織建設、發展農村經濟、宣傳國家政策方針等方面直接開展扶貧工作。2018年,學校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書記與精準扶貧》一書,分享與推廣第一書記參與扶貧事業的經驗,并向北京市對口援建的新疆、西藏、青海等7個省(區、市)捐贈2200余冊,價值16.5萬元。該書得到了北京市委宣傳部和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的高度重視,被譽為“一本書變成一套書的力量”。
延伸閱讀:
掃描二維碼 關注北京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