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寫大字。
二十五掃房土,二十六辦酒肉……
對于每一個中國人而言,過年的重要怎么形容都不為過。年味兒不僅早已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更珍藏在我們記憶的深處。那么,我們到底有多少傳統節日?傳統節日里蘊含著怎樣的文化內涵?如何過好傳統節日,培養年輕一代的家國情懷?
5月29日上午,中山公園中山堂內,伴著二胡獨奏《扶搖》的優美旋律,北京市政協“今雨書院”第三講如期開講,北京市新聞工作者協會原副主席、高級編輯宗春啟以“傳統節日與文化”為題,向90余名市區政協委員、政協機關干部、“模擬政協”師生代表、高校師生、社會各界代表介紹了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中國主要傳統節日的來歷、文化現象和過節習俗。市政協主席吉林參加。
“端午節是祈福節。在民間,人們要在門外懸掛鐘馗畫像,口朝下懸掛葫蘆,意思也是驅鬼避邪,祈禱幸福。明清時,北京有給兒童戴‘長命縷兒’的習俗,從五月初一戴到五月初五。到初五中午,就將‘福兒’和‘長命縷’摘下,扔到街上,俗稱‘扔災’。”
“節日源于民眾歡樂,民眾是節日的主人。我們借節日以歡慶娛樂,以追思先人,以聯絡親情,以寄托期望、追求幸福,以沿襲風俗傳統來強化自身的民族歸屬感。”
……
講座中,宗春啟從節日研究的緣起、傳統節日的由來和民俗特征、節日傳統的變遷等多方面分享了他多年來對中國傳統節日研究的心得體會,闡述了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要素和精神價值。
“這場講座,讓我們重拾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記憶,更好地體會了傳統節日的‘味道’。”
“聽了宗老師的報告,我感受到在我國節日文化傳統中,關愛家人、熱愛家鄉、心系國家的文化脈絡十分清晰。從‘家和萬事興’到‘望月思故鄉’,再到對國泰民安的企盼,家國情懷在節日文化中一直得以延續。”
“傳統節日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是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寶貴資源。作為一名教師,我要在課程設計中,進一步充實介紹傳統節日的內容,增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知和理解,讓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傳統節日、認同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傳承好傳統節日蘊含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
講座結束后,在場聽眾紛紛表示,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獨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內核。因此,保護傳統節日,就是保護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要發揮好這些傳統節日背后的人文價值,更好的在傳統節日中感受愛國情操、家國情懷、集體意識,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厚植文化自信。
市政協副主席牛青山,秘書長嚴力強參加。講座通過市政協委員履職平臺進行直播。(北京市政協辦公廳宣傳處)
掃描二維碼 關注北京政協